大成之窗

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,難免心生牢騷。形形色色的牢騷大體分兩類:一種是對個人境遇的抱怨,認為自己懷才不遇,職位太低、薪水太少,受到不公正待遇等;一種是對社會現象的不滿,不贊成某項政策,看不慣某些風氣等。不管哪種牢騷,都屬于消極、負面的情緒。對個人而言,“牢騷太盛防腸斷”;對社會來說,牢騷于事無補,渙散人心。作為一名共產黨員,牢騷還是越少越好。
少發牢騷,不是說有了牢騷悶在心里,而是如何修養自身,化牢騷于無形。這并非夸夸其談、癡人說夢。牢騷表面看是一種情緒,實際上是認知與現實的落差。
很多牢騷來源于對自我的錯誤認知。兩次出色援藏,又被派到更艱苦的阿里。對有些人而言,一定要牢騷滿腹了,可是孔繁森毫不猶豫地接受了。為什么他沒有牢騷?孔繁森曾說:“老是把自己當珍珠,就時常有怕被埋沒的痛苦。把自己當泥土吧!讓眾人把你踩成路!边@位優秀的共產黨員把自己作為隨處可用的泥土,用這泥土成就了永遠樹立在人民心中的豐碑。
很多牢騷來源于對挫折的消極認知?峙聸]有人比春秋時期的孔夫子更懷才不遇。周游列國、歷盡艱辛,不但未遇伯樂,還險些丟掉性命,時已是花甲之年的孔子,如喪家之犬,但他這樣形容自己:“其為人也,發憤忘食,樂以忘憂,不知老之將至云爾!蓖瑯邮腔桌先说泥囆∑1969年被發配到江西勞動。遠離家鄉、骨肉分離,前途茫茫,即使如此,當時的工友回憶,鄧小平也從不發牢騷,從不唉聲嘆氣,而是泰然處之,加緊鍛煉,保持身心健康。對他們來說,挫折沒有變成腐蝕信心的牢騷,反而成為磨練意志、積蓄力量的機會,也因此他們都名垂青史,前者成為影響至今的至圣先師,后者開創了中國改革開放新篇章。
很多牢騷來源于對責任的不當認知。對社會現實的牢騷,與抱怨個人境遇不同,多少出于對國家前途、對群眾利益的關心。社會轉型期也是矛盾凸顯期,隨著人們對貧富差距、分配不公、貪污腐敗等現象日益關注,各種矛盾較以往更加復雜。對于中國共產黨來說,這是前所未有的新情況、新問題、新挑戰。身為一名共產黨員,更不能僅僅沉溺于消極的牢騷中,而有責任發揮一己之力,完成好自己的職責所在的同時,積極思考尋求解決之道,循正常渠道建言獻策,將不滿、不平的情緒轉化成積極解決的動力。
“牢騷太盛防腸斷,風物長宜放眼量。莫道昆明池水淺,觀魚勝過富春江!彼,對廣大黨員干部來說,只要認知正確、到位,牢騷也就失去了滋生的溫床。
(摘自人民網)

